(相关资料图)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必然要求。

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牢固树立“大心理”育人理念,在工作中坚持运用四种思维方式,扎实有序推进心理育人培养方案进课堂、进活动、进宿舍,创新建立“全天候、全领域、全身心”的学生服务响应机制,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形成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前置思维

注重信息收集与识别应用

提升心理育人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信息收集的完整性与分析应用的精准性。针对当前中学和大学阶段信息断层而导致对学生心理思想状况掌握不深等问题,学校坚持前置思维,把信息收集与筛查工作前移,建立健全“早发现、早评估、早诊治”的心理健康预防机制,加强对学生入学前心理健康信息的收集,做到源头防治、科学识别,增强心理育人工作预见性。

自2016年开始,学校每年在新生入校之前,通过收集新生自传来获取学生成长信息,通过回溯学生特定情境经历,提前掌握部分有童年创伤、家庭困难、心理问题、学业困惑、规划迷茫的学生信息。截至2021年,共收集新生自传39786篇。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全面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科学分析、合理应用测评结果,不断提升和完善学生心理工作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融合思维

注重知识普及与实践体验

心理育人要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针对心理育人工作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学校着力打造“知识灌输、实践体验”的宣教体系,共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和“幸福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十多门公共选修课程,实现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全覆盖。同时,学校加强实践体验场所建设和多样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建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设置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测评、沙盘治疗、音乐放松、心理宣泄、团体辅导、等候与阅读、心理作品展示等8个功能区域,集干预性、教学性、科研性、服务性多功能于一体。

依托各学院心理工作站,学校每年组织开展情景剧大赛、知识竞赛、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活动百余场,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除此之外,学校每年面向辅导员、专业教师、宿舍管理员、保卫人员、心理委员等不同群体开展系列心理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层次性、规范性,实行科学合理的网格化培训机制。

系统思维

注重个体预警与群体防控

心理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体系化的眼光与思维来审视构建教育体系。危机干预是基础性环节,也是贯穿其中的重要一环。针对心理育人中出现的重问题诊治轻教育发展问题,学校开发和升级了“红黄蓝”心理危机预警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单点发力向全线守护转变,实现预警指标科学、预警信息精准、预警流程规范、预警平台先进的目标,为准确预警、科学预防、有效干预奠定了坚实基础。“红黄蓝”心理危机预警管理信息系统自2016年投入使用,其科学性、先进性获得了校内外的普遍认可,运行以来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获批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重点项目,并在2021年全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针对心理育人元素与思政育人内容融合不深的问题,学校建立了以心理中心专职教师为主体,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骨干、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强化家校育人合力,学校开设“家长课堂”,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板块内容,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针对辅导员、专业教师、宿舍管理员、保卫人员、心理委员、寝室长等不同群体开展系列心理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个人—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全线贯通,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员性、层次性、规范性。同时,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劳动锻炼及文体活动中释放情绪。

发展思维

注重需求供给与成长赋能

心理育人是情感双向反馈的过程,心理育人工作要面向学生发展,必须深入学生群体、走进学生心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心理育人工作与学生实际生活脱离问题,学校贯彻“解决实际问题、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结合”的理念,将心理育人工作有机融入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过程,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学生学习、交往、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提供帮助。

学校党委建立了“全天候、全领域、全身心”的学生服务响应机制,切实做到“有呼必应,有呼快应,无呼我应”,快速高效便捷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学校完善“四个一”结对联系师生机制,组织开展“千师万生包保帮扶”活动,通过办好校长答疑课、院长答疑课等特色课堂,及时回应学生的诉求和关切,做到“一生一档”。

通过上述举措,学校找准了学生心理问题根源,真正做到了谈话谈到学生心窝里,实事办到学生心坎上,学生因现实问题所造成的情绪淤积问题和因思想问题所致的认知偏差问题得到了缓解。

(作者系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24日第7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