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看来,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使得储能成为“刚需”,前景一片大好。但是身处其中的人,已经感受到危机。

不久前,作为行业黑马的海辰储能的总经理王鹏程多次强调一个观点:未来三年是储能行业“生死卡位赛”。经过两到三年的验证后,储能行业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主流方案,从现在的百家争鸣将过渡到一两家企业持续引领。


【资料图】

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亦在不同场合发出警示:行业内存在大量生存困难的系统集成商,为解决生存问题,只能低价拿项目,这也是在给产业埋雷。“今年储能市场火热,但是明年可能80%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

日前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第一财经记者看到展馆里多家厂商同台竞技“大秀肌肉”。但是另一边的论坛上,人们在谈论内卷和压力,甚至反思技术的“跨越式进步”是否可取,不乏泼冷水的思考。

对于储能企业而言,高标准的安全要求下,锂电的燃爆特性却迟迟不能突破,只能向外寻求更多工具,造成价格加码,容量和规模难以尽情铺开。经济性上,独立共享储能等新兴商业模式使企业看到了市场化的曙光,但机制的障碍难以破除,制约了其应用空间。与此同时,密集扩产潮下的产能过剩似乎就在眼前。

储能行业的前景固然是好的,但是未来的产业版图里企业如何分一杯羹,还需依靠自身的理解和行动去争取。

安全”改写产业逻辑

尽管多重技术路径颇有百花齐放的态势,但锂离子电池在储能应用上仍占据绝对“C位”。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占比为86.8%,备受资本关注的钠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仅为1.3%和0.9%。

中国的情况如出一辙。2022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占比为90.7%,液流电池占比为3.5%,压缩空气占比为1.9%,其余路径均分别不超过1%。

更高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长、产业链成熟,这些优势让投资商对锂离子电池热情高涨。但是,锂离子电池的热不稳定性以及易燃易爆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为了让下游“安心”,储能厂商不遗余力地加码安全。搭载液冷系统、Pack级安全等成为储能新品的常见宣传点。

前者相对风冷系统而言,换热效率更高,降低热失控的风险,能够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后者顺应了今年7月即将实施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国家标准要求,给每个电池模块单独配置了探测器和灭火介质喷头,以确保其安全性。

对于传统电芯和系统集成厂商而言,这种转变或许意味着成本的增加,顺价更难了。但是,也有人蛰伏已久并从中找到了商机。

“今年我们的项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初步预计,上半年业绩同比增长了3到5倍。”美克生能源董事长魏琼将其业务的爆发归功于下游需求增长和企业自身技术积累。

美克生能源的核心技术可以理解为为锂电池做“血液检测”,用数据判断“潜在病症”。依托预诊断技术,公司推出的电池预诊断系统(PSS),既能提前15天预警安全问题,又解决了电池“短板效应”,通过提高储能系统一致性延长电池寿命。魏琼告诉记者,现在PSS可以在电池标定寿命基础上,让整个系统寿命再延长20%。

“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上半场’是聚焦新能源的制造业,而新能源的优化运营将成为‘下半场’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来说,通过储能加数字能源手段,攻坚新能源下半场的核心技术,把新能源下半场的核心运营做到极致,正是目前关注和发力的方向。”魏琼说。

业绩猛增,同时保持可观利润的企业,分散在以“安全”为核心的产业链多个环节。第一财经记者发现,这些企业大多精耕技术多年,在近两年出现爆发式增长。

“前年储能在我们整体销售份额占比大约是30%,去年占了60%左右,今年预计要占到80%到90%。这方面的毛利率也比较可观,基本维持在15%左右。”及安盾华东大区储能事业部销售总监陈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及安盾选择的领域是储能消防产品。目前国内储能站使用较多的灭火介质为七氟丙烷、全氟己酮、细水雾,而及安盾主推的产品是气溶胶。“七氟丙烷应相关规定即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全氟己酮同样存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且价格较高。用水来灭火,则容易导致储能电站内部短路,具有安全隐患。对比之下,气溶胶具有快速、高效、无毒性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可以瞬间抑制锂电火,因此客户普遍反响较好。”陈萌称。

作为中国外贸出口的“新三样”之一,锂电池和储能的出口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许多企业也瞄准了该市场中的机遇。

陈萌表示,目前国内与储能产品相匹配的消防产品,大多都没有取得相应的海外认证(比如UL认证),从而使企业主要依赖进口消防产品。经过七年的研发,及安盾已经通过UL认证的多项检测,有望在年中通过最终认证拿到资格。届时,将为国内的储能企业降本增效,同时充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一体化是突围“解药”吗

在抢夺订单的激烈竞赛中,有储能企业发现,单一业务、单打独斗能做的始终有限,因此产业链的一体化成为支撑发展的新趋势。这与光伏行业有着相似的逻辑,但表现却不尽相同。

“单个企业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去发展,已经不是目前主流的创新形势了。现在更多的是要企业从整个系统的维度做创新和结盟,这样才有竞争力。这时候,往往需要一个集成企业来牵头,把各家的技术实力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进行创新,使产品实现新的功能。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企业各做各的,分别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进行研发,很难形成合力的局面。我们也在集中力量做这件事。”中天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永华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不同于光伏的一体化,储能行业极少有企业从某一个环节切入全产业链的生产和研发,其中包括电池电芯、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电池管理系统(BMS)等。相对常见的,仅是从电芯扩展到系统集成业务,或者过程相反。

多位业界人士告诉记者,这里既有系统成本分布不均的原因,也与电子环节专业壁垒较高有关。在储能系统的成本中,通常情况下电芯占比约60%,储能变流器占比约15%,能量管理系统成本占比约10%,电池管理系统占比约5%。

缪永华表示,把业务从系统集成扩展到电池电芯的企业,主要诉求是把储能产品的成本和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毕竟电芯在成本的占比超过一半,也是产品安全的根源所在。反行之,把业务从电池电芯扩展到系统集成的企业,则主要是考虑到贴近真正的终端市场用户,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方便及时作出调整。不过,这也使得系统集成赛道愈发“内卷”。

无独有偶,西安新艾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倪同也在呼吁行业的联合和结盟,他提出了“拼图共享”的概念。

“我们提倡的是每个企业要把自己最擅长的、最拿手的绝活做好,而不是什么都要干,求全求大或者全垄断。在资本疯狂涌入、企业纷纷跨界的背景下,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冷静的应对。在拼图共享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聚焦价值。同样是做储能,有人觉得高效率就是价值,有人觉得高安全是价值,而我们认为长寿命是价值。如果在价值层面达成一致,那么企业间就能够进行有效协作。”倪同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储能系统当中,除了电芯之外,目前市场上也很难找到寿命长达15年以上的某些部件,比如泵阀、风扇。为此,储能系统必须额外配备有效的运维管理和监控,无形中又增加了系统成本。如果生产这些易损件的企业认同长寿命的价值,将部件做到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内无需更换,那么这将共同打开一个新的业务市场。

对于行业是否会进入一家通吃的垂直整合阶段,倪同认为,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行业早期阶段,供应链安全问题没有解决,企业担心断供所以必须亲自上阵。但是目前储能市场竞争相当充分,行业已经进入精细分工的阶段,企业的业务核心是找准价值生态位。这时,企业即使想扩大涉足版图也倾向于通过资本的方式链接,例如入股产业链上的某家企业,而非以主业进军的形式,牺牲核心战略能力。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