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首次详细披露了多条来自70年前的珍贵声音,其中有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实况转播,也有在朝鲜前线采录的历史原声……70年前的硝烟早已远去,但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气壮山河的声音曾经这样鼓舞我们。

01


(资料图片)

这段珍贵的历史声音,来自1952年10月1日播音员齐越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播音。

02:21

1952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周年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城楼向全国人民进行实况转播。这一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在朝鲜战场上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与此同时,全国人民勠力同心,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就连中南海也支起了为志愿军炒面的大锅。播音员齐越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饱满激昂的状态,向世界传达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同仇敌忾的声音。

齐越从1947年就在陕北新华广播担任播音员,1949年10月1日他和丁一岚一起向全世界直播了开国大典的盛况,由他播讲和朗诵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广播传遍神州大地,也温暖和鼓舞着身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战士。在许多志愿军战士心中,电波里传来的声音就代表着祖国的声音。

△齐越和潘捷在天安门城楼播音

02

这段珍贵的历史声音,来自1953年10月1日朱德在国庆阅兵典礼上的讲话。

02:02

1953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周年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正是这一年,中国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取得了抗美援朝斗争的伟大胜利,让这一年的国庆节意义非凡。在国庆四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喀秋莎”火箭炮大展风采,年轻的飞行员们驾驶着轰炸机和战斗机凌空而过,巨大的加榴炮在拖拉机牵引下轰隆隆地穿过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观礼台上,从朝鲜战场凯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道,检阅阔步迈向现代化的人民武装力量,这是祖国给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至高礼遇。阅兵结束后,朱德总司令登上检阅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给全国武装部队的命令。经过抗美援朝战争血与火的淬炼,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也获得重大的成绩,人民解放军的威力正在不断增强。

△在观礼台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国庆节归国观礼代表团代表

03

这段珍贵的历史声音,来自1953年10月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总团长贺龙对志愿军的讲话。

02:04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当年10月,贺龙率领的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再次到前线慰问演出。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志愿军广播》播出了贺龙这段激情澎湃的讲话。

从1951年到1953年,在抗美援朝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刻,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曾三次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前线慰问演出,为志愿军带去了祖国人民的问候,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指战员的士气。随慰问团奔赴前线的文艺工作者们舍身忘我,为志愿军指战员们表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战地记者进行了实时记录。

△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

04

这段珍贵的历史声音,是1953年10月第三次赴朝慰问团在前线演出的歌曲。

第三次赴朝慰问团在前线的演出,是在朝鲜一座地下礼堂里举行的。演员们为战士演唱了一首热情洋溢的《慰问歌》——“春风吹过了鸭绿江,祖国的人民想着前方”。这首歌的作者,是创作出《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经典作品的刘炽。歌声转达了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关怀和感激,现场掌声雷动、一片欢腾。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志愿军广播》节目记录了现场的感人场景,并报道说:“这样的掌声,是志愿军指战员的双手发出来的。用这样的手,在两年多以来,曾经歼灭的敌人七八十万;用这样的手,对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在这个晚会上,这样的手,又对从祖国来到朝鲜前线演出的文艺工作者表示了最大的敬意。”

△齐越在朝鲜前线录制节目

1950年,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对志愿军广播》节目,宛如一座空中桥梁,把志愿军和祖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连结在一起。齐越、姚琪等播音员、记者先后赴前线采访报道,用声音记录下了战场上艰苦卓绝的战斗和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迹。夏青、潘捷等在后方担任《对志愿军广播》的播音员,他们源源不断地收到前线来信。这些信写在纸上,写在桦树皮上,甚至写在缴获的尼龙衣上。信中那些朴实的话语、浓烈的情感,常令播音员泪如雨落。

其中有一封来信,一直被播音员潘捷珍藏。在信中,这位叫陈驭强的志愿军战士写道:祖国的广播,鼓舞着我们,安慰着我们,我们从您们的声音里感受到了力量和温暖。

“潘捷、夏青同志:我是一个志愿军休养员,名字叫陈驭强。我只是从收音机里听到您们俩的名字,如果写错了,就请您们原谅并指正。为什么我要写信给您们呢?正如很多同志已经告诉过您们的一样,就是因为,祖国的广播——您们的劳动,曾经鼓舞了我们,教育了我们,安慰了我们,我们曾经从您们的声音里得到力量,得到启示,得到温暖。我们感谢您们,因此要写信向您们道谢。”

“我们出国以后,经过和凶恶的敌人几个战役的搏斗,并取得胜利以后才有可能安定下来,才有条件收听祖国的广播,当我们又重新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我们是多么高兴啊,就像见到了久别的母亲一样,聚精会神地听着,小心翼翼地把手搁在收音机上,就像怕它跑了似的。我们强制自己呼吸的声音,使它减弱到最轻微的程度,但是又怎样阻止内心的激烈跳动呢……”

“我们听到了你们广播的魏巍同志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每听到‘志愿军叔叔’这个无限亲切的称呼时,我们志愿军里那些可爱的‘小鬼’就向着收音机笑着说:同志,我今年才十几岁,怎么能当您的叔叔呢,我当您的哥哥吧,我要保卫您们,要尽力地保卫您们。”

70年前,声音通过电波跨过了山川河流,穿过了炮火硝烟,深深地鼓舞了在异国他乡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也陪伴全国人民赢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70年后,这些气壮山河的声音又穿越时空,深深地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华儿女,继续勇毅笃定,奋发图强。任凭光阴变迁,始终不变的,是声音里那份震撼人心、永远蓬勃向上的力量。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流程编辑:TF06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