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就业浪潮造就了学生不同的思想,在人才稀缺之时,对于本科生最好的出路就是进私企、拿高薪。而现如今对于他们而言,最好的出路仿佛成了考研、考公、考编,不是他们热衷于学术研究,而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丝安稳。

在浩浩荡荡的考研队伍中,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冲着学术研究去的,多数都是为了能够增加考公、考编的上岸率。这也是造成研究生分数线提升的一大原因,虽说各大高校都已放宽招录名额,落榜生却依旧不在少数。

看到学生这种病态的考公现状,官方也终于“出手”了,针对这一现象做出了点评,第一句就是:“体制内并非适合所有人”。这句话点醒了很多迷茫的学生,有些人并不是主动想考公、考编,只是随波逐流罢了

“体制内不适合所有人”,官方点评学生病态考公现状,被赞有深度!


【资料图】

眼看着就业市场形势愈发严峻,不少名校本科生都陷入求职难的境地,很多企业的热门岗位更是只对研究生开放,无奈之下学生只好走上了考研的道路。而研究生又分为学硕和专硕,学硕则是能对学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专硕则仿佛只为了拿一个学位证

不仅学费上学硕有优势,就连就业机会也是学硕更多,而随着考研人数的不断增加,很多学生为了能上岸都选择了专硕。再加上为了改善专硕就业问题,各大高校都引进了很多校招单位,因此学硕生的优势也在慢慢被削弱。

如今专硕已经成了学生们的第一选择,没办法,谁让现在考研竞争太激烈。并且很多学生考研也都是为了下一步的考公做准备,因此即便多花点学费他们也心甘情愿,眼看着这种情况已经泛滥,央媒也“坐不住”了

它指出考研的尽头绝不应是考公、考编,公务员录取门槛的上调,绝不是为了让学生把考研视为进体制内的“敲门砖”。同时也不希望学生为了考研而二战三战,除非学生是奔着学习专业技能去的,否则也只是浪费资源

它还表示,如果学生读研的目的只是为了考公、考编,那么这样的动机也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此次央媒点评学生的病态考公现象,真是观点独到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所在。

确实,有很多学生并非主动想考研,在这种情况下读研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一种折磨。而即便是以研究生身份顺利考了公,如果自身不适合体制内的环境,既会让自己不开心也会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要想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一是希望学校能给研究生创造更广阔的的择业空间,并加强校内的就业指导,打破就业市场的供需信息壁垒。二则是希望政府能对那些有意创业大学生给予一定支持,相关部门也要多推出含金量高的创业项目吸引学生创业

官方此次点评也被赞有深度,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还给出了解决方案。不过也有人发出不同声音,认为没有人天生就适合体制内,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逐渐适应。

学生想考体制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如今就业形势太艰难,即便毕业后能入职一家好私企也难保日后不会被辞退,与其如此还不如趁着年轻找个铁饭碗。有些学生为了保证稳妥,就把目光盯向了三不限等岗位,最终确实上岸了却也并不能很好的适应

相信官方针对的也是学生们这种病态的考公心理,没了解好具体的岗位职责,也没想好自己能否胜任就轻易下决定。有个女学生就是如此,考偏远地区的税务局顺利上岸了,一开始还挺高兴却不想工作后就傻了眼,地方偏的连钱都花不出去,别提多后悔了

笔者认为,如今就业形势虽难,但也没到非研不可、非编不行的地步。很多大专生、本科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关键是看学生在校期间如何表现,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否到位

学生要把目光打开,国企也属于铁饭碗,并且很多单位待遇都不错

很多学生都把目光放到了编制岗、体制内,却忽略了还有一种单位也属于铁饭碗,它就是国企。这些单位通常只在校招中出现,学生可以关注它们的官网,在看到招聘信息时找到适合的岗位进行投递。

最重要的是,虽说没有编制,可同样也是学生只要不违法违纪就不会被开除,也是有保障的。并且这些单位通常只对应届生开放,因此学生要珍惜好自己的身份,不过它们通常都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很严格,要是能有个含金量高的专业证书就更好了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