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伏羊节是从黄昏开始的,抵达李记羊肉馆时天色将晚,间歇的阵雨让暑气在树叶间散成点点嫩绿的晶光。我们进入一个院子,院子的石头屏风后有假山、流水和盆景,十几盆多肉植物长得茂盛,每棵植物都糅入了乡野的气息。清新的空气下,还有一阵阵淡淡的羊肉香味散漫在鼻翼间。这里隔壁的隔壁都是羊肉馆,院子的凉亭下,已经有客人在品尝佳肴了。
(相关资料图)
我们这一桌是三五个文人知己的聚餐,与其说是来满足口腹之欲的,不如说是来体会花米庄行的美食风韵的。我们置身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相传明代初期有一庄氏人家迁居奉贤南桥,开设花(棉花)行、米行,花米庄行由此得名。这里素有“衣被天下”“花米通八行”的繁华之称,有着“春赏菜花、夏食伏羊、秋品新米、冬看民俗”的习俗。
在庄行夏食伏羊,之于我竟是第一次。虽然,我从小是在崇明乡村长大,吃惯崇明的山羊肉,也能说出上海郊区真如羊肉、周浦羊肉、张泽羊肉、七宝羊肉等一大串名字,但是在花米庄行吃羊肉,却又是一件新鲜且愉快的事。
年轻的李记羊肉店老板李赢春清瘦矍铄,他从父亲手里传承下这一老字号非遗特色羊肉店,经营得如火如荼。他说,庄行羊肉的灵魂就在于烹制手法,不放任何调料,仅靠一锅水、一把火,就能煮出嫩而不膻、肉质新鲜、质感分明的羊肉。这里的羊肉名曰“热气”,实则是每天由冷鲜车将现煮好的羊肉送到门店,经过冰鲜处理,羊肉的膻味反而去除了,又能保证肉质的鲜美。
“伏天吃羊肉”,另外一个“标配”是用烧酒驱除湿气。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风速小、湿度大,明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一年二十四节气详解》“小暑六月节”条的说法是:“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对应阳历,三伏天一般从七月中旬开始,到八月下旬结束。在这段时间,花米庄行羊肉烧酒的吃法就是以热制热,以食为疗。
此次伏羊节“标配”上海贵酒,本土生产的“君道贵酿”和庄行羊肉形成天造地设的佐配。当然,也可以配上绍兴“乌毡帽”黄酒,这种黄酒橙黄透亮,清爽甘甜,饮上一口,咬嘴带皮羊肉,听几段本地俗语风情的故事,令人有飘然做神仙的感觉。而一盆灿黄紧实的白切蹬鸡、一碗喷香的土灶菜饭,又会把人拉回乡间田园,仿佛坐在木制长凳,闻着土灶的柴火禾香,炙出一番酣畅淋漓的汗热来。
餐后,我们循着南庄路在暮霭里散步,看到几个农民在夜色里攀登上竹制扶梯,在树枝的高处悬挂起伏羊节宣传标语。斜对面是花米庄行的景区,工作人员也在加班加点布置活动现场,因为第二天一早,庄行伏羊节仪式就要在这里举行。
第二天黎明,我们踏着曦光去参加仪式。去会场之前,我们先去一个地方吃羊肉面早餐。听说,以前在奉贤本地,农民是要喝早酒的。农民们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下地劳作,特别是夏天,清晨的天气凉爽,适合下地劳作。为了提精神,他们会就着早餐喝一点早酒,让自己快速清醒,也能开胃,好有力气干农活,加上清晨露水多、湿气重,喝点早酒能祛祛寒。至今,在庄行本地,地道的羊肉早市还沿袭着这样的风俗:一盘羊肉、一碗羊血汤、一份挂面、一瓶烧酒,让人享受到美味的羊肉早宴。我们几个虽不喝酒,但也像农民一样去赶一个早宴,这不免也是一件庄重之事。
吃羊肉面早餐,是在腾达兔业专业合作社的一个餐饮空间。宽敞明亮的厨房工作间,我们先观看了煮羊肉的过程,足有一米多高的大锅里,整大块羊肉、整条羊腿被不锈钢架子压着,沸水在翻滚,厨房间弥漫着羊肉香。年轻的副理事长顾永豪介绍着合作社多元发展、数字化生态循环种养的模式,通过养兔、养蚯蚓、种水稻、种草、养羊等循环结合,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没想到,传统的伏羊节背后,有着留守乡村的年轻人打造的锦绣天地!
伏羊节仪式上,只见一大锅羊汤被端上舞台,我们跟随大厨一起往羊汤里撒葱花,点点翠绿在手指间纷扬,如同洒下翠绿的希望,奶白色的汤波翻涌,就像这热气腾腾的乡村生活……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本文作者:杨绣丽
题图来源: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