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菜花,是水鳖科水车前属的一种沉水植物,也是云南高原湖泊的特色物种,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二级保护,在洱海曾一度消失。
湿地总面积252平方公里的洱海,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处于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上,是我国西南山地发育典型的高原断陷湖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罗时江就位于洱海上游,连着洱源西湖,是洱海的主要入湖河流和补给水源,年均径流量约为1.1亿立方米,占洱海总来水量的13%。罗时江湿地,就建在洱海北部的罗时江入湖口沙坪村九孔桥附近、大理市上关镇大丽公路以北洱海水位消落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由于人为干扰,这里不仅没有了海菜花,还变得垃圾成堆、蚊蝇滋生,形成洱海水位涨落形成的沼泽地和少量季节性耕作农田。同时,由于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沿洱海湖边建起了400多处大大小小的鱼塘。
“2009年起,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国家队’针对洱海水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研发了一系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助力洱海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长吴兴座介绍。
十余年来,当地通过水网改建、植物优化配置、鸟类栖息地构建等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改造建设工作,恢复建成植被群落结构较为完善、净化功能较强的河口湿地,对削减罗时江径流所携带的氮磷,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净化入湖水质,恢复洱海生态功能产生了积极作用。
“经过一系列修复建设,现在的罗时江湿地净化功能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已经观测到的鸟类有66种,数量达到5000多只。”大理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孙家荣介绍。
目前,罗时江湿地共有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116种,其中优势种和常见种主要有垂柳、芦苇、茭草、凤眼莲、细果野菱、水芹、浮萍、水莎草等数十种;湿地区域内共记录到野生湿地脊椎动物18目27科101种,其中湿地鸟类9目14科66种,普通鸬鹚、牛背鹭、黄苇鳽、大麻鳽、斑嘴鸭、赤膀鸭等并不鲜见,这里成了观鸟、摄影的好去处。
洱海上游越冬水鸟。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摄
“罗时江湿地是上游水源进入洱海的最后一道关口,从地理位置看,罗时江湿地就像‘洱海绿肾’,它具有强大的净化和过滤功能,为洱海水源过滤排毒。”大理市林草局副局长孙家荣说,水流经罗时江湿地循环一周,入湖时已是一泓清水。
大理洱海保护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东介绍,在湿地种什么花、清除什么植物,不只凭经验,还要讲科学。在日常管理中,他们循环开展湿地植物清理和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每年两次定期清理死亡水生植物,避免湿地淤积和水体富营养化。
清芦苇、割茭白,捞水面浮萍、杂草、树枝,十余年风雨无阻。2022年,为保一泓清水入洱海,当地出动5416人次维持罗时江湿地的保洁管护,清理白色垃圾3.86吨,打捞水草、清理枯萎水生植物近千吨。
“根据大理市洱海管理局2022年12月的罗时江湿地生态监测报告,罗时江水质综合为Ⅲ类。”大理州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郑兴说,这为洱海提供了稳定的优质水来源,为洱海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罗时江湿地,大理州还拥有大理洱海、洱源西湖、洱源茈碧湖、剑川剑湖、鹤庆东草海、宾川上沧海6处省级重要湿地。一颗颗闪亮的高原湿地串珠,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水污染治理、退耕还林、退化湿地恢复、水源地保护、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库塘湿地生态修复、小流域治理……记者从大理州林草局了解到,近年来,全州湿地保护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生态功能退化的趋势逐步得到遏制。由于湿地保护成效显著,国内外科研机构、友好城市多次到访考察,交流学习“大理经验”。
据《云南省2021年湿地资源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大理州湿地面积为67112.31公顷,比2012年增加7473.17公顷。近年来,洱海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并在Ⅱ至Ⅲ类间呈变化,总体情况较好。2021年、2022年水质均为优,总体为Ⅱ类。